衡水金卷先享题2021-2022高三一轮复摸底测试卷语文,收集并整理衡水金卷先享题2021-2022高三一轮复摸底测试卷语文得系列试卷及其答案,查看更多衡水金卷先享题摸底卷请关注我们!
1、2021衡水金卷摸底卷答案
2、2021衡水金卷先享题高三一轮复摸底测试卷(一)答案
3、2021到2022年衡水金卷高三一轮摸底测试
4、2021衡水金卷高三摸底考试化学
反间计属于三十六计的:
B.胜战计
不属于的是:2、反戈一击。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七回
原文选段:“吾与杨将军反戈击之。但看火起为号,温侯以兵相应可也。”
意思:我和杨将军反过来打他,以看到火为号,你可以用兵打了。
扩展资料
三十六计: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渡陈 暗渡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颠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三十六计》创作背景: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三国演义》创作背景: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衡水金卷先享题2021-2022高三一轮复摸底测试卷语文
被后人称为“南曲之宗”的作品是()
B.《荆钗记》
C.《拜月记》
D.《杀狗记》
元末明初,宋元”南戏”从它的发源地浙江温州,逐渐流传至太湖平原的江苏昆山一带。它与当地方言土语和民间曲调相融合,经当地擅唱南曲的音乐家不断改进,于是产生了一种能敷演南戏的地方声腔–昆山腔。它与当时产生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江西的”弋阳腔”合称为明代唱演南戏的”四大声腔”。
初始的昆山腔,较为粗糙,其唱词则多为”月儿弯弯照九州”之类的当地民间歌谣和一些南戏曲词,因其”平直而无意致”(余怀《寄畅园闻歌记》),故影响不大,当其它三种声腔广泛流传之时,”惟昆山腔止行于吴中”(徐渭《南词叙录》)。但在明代诸腔中,昆山腔是最早采用笛、管、笙、琵琶等乐器做伴奏,”今昆山以笛、管、笙、琵按节而唱南曲者,字虽不应,颇相谐和,殊为可听,亦吴俗之妙事。……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南词叙录》)。因此,昆山腔也成为当时最为美听的戏曲声腔之一。然而,早期的昆山腔究竟怎么唱,如今已不得而知。
而现今我们所听、所唱的,都是在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即十六世纪下叶,经明代音乐家魏良辅改革为”水磨调”后的昆腔了。
明代嘉靖十年至二十年前后(约公元1531-1541年),江西豫章(今南昌)”清曲家”魏良辅流寓昆山太仓。当时的江南一带,上流社会推崇金元”北曲”之风颇盛。文人士大夫鄙视”南曲”各声腔是”愚人蠢工”所”妄名”而不屑一顾。同为北曲”清曲家”,魏良辅既”愤南曲之讹陋”,同时又认为南曲声腔有其清新婉丽、淡雅静逸之特色。
于是,乐而不倦,借助女婿张野塘和著名笛师谢林泉、洞萧名手张谷梅等诸多民间艺术家的帮助,以昆山腔为基础,总结金元北曲的唱法技巧,吸取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等当时流行戏曲声腔之长处,尽情发挥昆山腔流丽悠远的特点,潜心钻研,”足迹不下楼十数年”(《寄畅园闻歌记》),终于创建了字正腔圆,风格雅致,吐字运气讲究,行腔细腻委婉的新昆腔,世称”水磨腔”。
魏良辅改革昆山腔的成功,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昆腔艺术的发展,也确立了”南曲”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主体文化地位,使中国的韵文文化从元代延续进入了明清两代,形成了又一个历史的高峰,魏良辅也被后人尊称为”立昆之宗”、”昆腔之祖”。然而,作为一种新成的声腔,魏良辅时期的昆腔流播地域尚不广,它的艺术表现形态仍处于”清歌冷唱”的清唱阶段。
也就是说,尚未在戏曲演出中作为唱腔使用,而只是陶醉于笛、笙等乐器的伴奏下,由曲家清唱片段、散曲,自娱自乐。直到明隆庆末年,是梁辰鱼的《浣纱记》传奇,翻开了昆曲从清歌冷唱走上戏台演唱的历史。